近年来,5168cc银河官网娱网址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按照“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技塑人”的思路,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构建了党建引领“红领巾”、专业融合“主渠道”、平台实践“训练场”、传承创新“大磁场”四位一体的非遗文化传承育人体系,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自觉性和自信力。
系好党建引领“红领巾”,提升非遗育人新高度
学院党总支充分挖掘非遗中优秀文化因子蕴含的道德意蕴、育人价值和人文精神,坚持系好党建融合非遗“红领巾”,即总支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头,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师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深化“党建引领、文化铸魂、融合创新、全面发展”的理念,多形式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邀请洪泽草编、仿生线编等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非遗传统文化讲座并进行非遗项目技艺展示,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推动“非遗”与“育人”相融合,相关非遗学习宣传活动入选教育部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遴选名单。各党支部坚持“立德尚能”,以传统美术、健康、体育等为内容,开展“飞扬中国梦之‘井’上添花”主题活动,举办“热辣三月 滚烫人生”传统健康养生沙龙,举行“宋潮”传统运动会等,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师生党员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心骨,结合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在组织活动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获江苏省第一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动漫大赛二等奖、征文比赛优胜奖
夯实专业融合“主渠道”,激发非遗育人新动能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学院以学校“大健康”特色为中心,着力推进“四个融合”,首创学校非遗工匠传承人培养模式,实现“诗”和“远方”的珠联璧合,培养一专多能的非遗人才。将非遗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以学院人工智能、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为抓手,着力遴选非遗项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将“育德”与“传艺”相结合,着力打造“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双轨课程,“数字图像处理”等2门课程获评全国轻工行指委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建设成果获教育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优秀奖、全国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优秀成果建设培育项目“入围案例奖”。将非遗有机融入专业实践,以《公共设施设计》、《数字绘画》、《平面广告设计》等专业课程为基础,将地方美食、渔鼓、剪纸等非遗融入教学设计和专业实践,打造出 “技艺中的文化”主题海报设计作品展、“非遗绘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看见非遗”文创作品设计大赛等非遗特色专业实践品牌。将非遗有机融入专业竞赛,引导学生以非遗为主题和元素设计参赛内容,以赛促学、以学争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
构筑平台实践“训练场”,拓展非遗育人新领域
学院党总支坚持非遗研究和传承实践并进,打造有特色、专业性、高标准的“一室一坊一团”非遗传承创新平台,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打造“浚泉流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工作室,结合学科专业,发挥好非遗文化滋养学生成长的作用,致力非遗文化融入研究,开展专题培训、研究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获批省高校党建(思政)研究课题。着力打造非遗工坊,推进非遗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支懂非遗、专业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研发一批融入非遗元素的信创类项目化课程,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麒麟工坊”实训基地共建单位。着力打造“匠心”非遗传承社团,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非遗的魅力、精髓、特色及其内蕴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非遗的热爱,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该社团入选江苏省高校“活力社团”展示,凝聚了一批非遗“守护者”“传承者”。
打造传承创新“大磁场”,汇聚非遗育人新合力
学院党总支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化的非遗传承创新格局,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推动非遗从“远在深山之小众”,逐步走向“车水马龙之大众”,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以非遗为“源”,依托实验实训室走廊打造文化长廊,开展“拾年味,绘非遗”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将创意与传统结合,从“小物品”中发现非遗之美,同时让学生将自己每次完成的书法、缠花、剪纸、团扇、扎染等非遗作品展览在长廊中,使学生在满满的成就感中获得文化熏陶和精神提升。以非遗为“点”,依托樱花节等校园文化艺术节激发校园“非遗潮”,邀请当地草编、线编、簪花、漆扇等非遗传承人,现场零距离教授学生非遗手工制作,引导青年学生关注非遗,为非遗的传承创新注入“年轻态”,让文化浸润校园每个角落,营造舒适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非遗为“谱”,依托公益志愿行动奏响“非遗传承曲”,着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镇,与沁春路小学、钦工镇人民政府等签订非遗课程共建协议、非遗技能传授助农协议,“针耕线耘”“瓷刻经典,筑遗琢心”“寻草编文化,探非遗之美”等公益行动获广泛好评。